一、生态与架构
作为智能座舱的系统架构工程师,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是座舱SOC芯片的选型,并不需要亲自设计一颗芯片。然而,假如是一个希望研发智能座舱芯片的半导体公司,要想顺利量产,那么就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样的芯片才能契合市场的需要。一个成功的智能座舱SOC设计,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芯片本身,而是卖给什么样的客户,怎么样才能赚到钱,而不至于亏本。
现代SOC设计实在是太花钱了!以智能手机SOC芯片为例,购买IP是第一个花销。CPU,GPU,NPU,内部总线,外部高速接口,这些IP都要花钱购买。其次,需要购买EDA工具,在美国“制裁”华为的过程中,普通国人都了解到了,卡我们脖子的技术,除了光刻机,还有EDA软件。半导体先进工艺的EDA工具软件,目前主要是向Synopsys或者Cadence购买。为了保证流片前的充分验证,还得一起购买仿真平台,这些是第二笔大开销。第三,流片。5nm以后先进工艺最成熟的芯片代工厂,现在的阶段还只能找台积电或者三星进行代工。流片费用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以上三者,再叠加研发工程师的费用,就是设计一颗大型SOC芯片最基本的研发投入。要想能收回成本,一开始就要想好,芯片的成本与目标客户。
从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使用汽车的愉悦性考虑,智能座舱与消费类电子颇有共通之处。参考信息时代两大消费类电子产品:PC机和智能手机发展的道路,我们尝试对比智能座舱芯片的关键要素。
生态,正是战略之道。
生态,在IT行业的名称为ecoSystem,它的含义是IT产品的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各相关方之间组合而成的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它其实是以一个或几个关键公司为核心,产业链上的其他参与者组成大大小小的圈子,从而共同生长,共同发展。
二、微软+英特尔
在IT界,第一个生态帝国,被称为WINTEL帝国。
Wintel是Windows和Intel的合成词。Wintel指使用x86处理器并运行Windows的计算机系统。 在Wintel这个词汇中,Windows代表微软,Intel代表英特尔。 它们组合起来,创建了令所有对手望而生畏的时代,一个只属于这两个公司的时代-----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中最为辉煌耀眼的PC时代。
帝国的核心,是当之无愧的帝国双壁。Intel是处理器的最重要的供货商,而微软,则占据了所有个人计算机用户的入口。在帝国的外围,各种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厂商,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厂商,应用软件厂商,围绕核心,共同为个人电脑用户提供可用的硬件和软件。这其中,各种公司来了又去,包括知名的OEM厂商,如IBM,HP,Dell,Acer,Lenovo;也包括如今已销声匿迹的应用软件厂商,如提供字处理软件的莲花公司,提供编程软件的Boland公司,提供网络浏览器的网景公司,等等。在帝国的序列中,外围只能依照核心规定的道路循规蹈矩,小心翼翼赚上辛苦钱;一旦越界,则毫不容情地被除去,哪怕为此惹上无数的反垄断官司,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Wintel能如此辉煌?只因为它们最早领悟到计算机工业的核心规律,正因为掌握了“道”,也就掌握了财富的密码。
计算机工业的第一条规律被称为摩尔定律。戈登.摩尔是英特尔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和第二任CEO,他最早观察和预测的规律: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每过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倍;或者说相同性能的IT产品,价格会降一半。
英特尔遵循了这个规律,因此,也主导了IT行业的发展。这条规律非常残酷,它逼着所有半导体厂商,在工艺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永不懈怠。首先,由于有18个月的限制,半导体公司必须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将工艺升级到下一代产品。其次,由于18个月魔咒的存在,半导体公司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产品路线图,现在的研发针对的是多年以后的市场。
为了遵循摩尔定律,英特尔的第四任掌门人贝瑞特制定了“Tick-Tock”计划。这个计划的含义是,英特尔CPU的发展路线图遵循“半导体工艺--CPU系统架构” 交替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