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雨落星辰是一个专注网站SEO优化、网站SEO诊断、搜索引擎研究、网络营销推广、网站策划运营及站长类的自媒体原创博客

【随笔

运维笔记admin79浏览0评论

【随笔

【随笔

  阅读记录,自用,散乱模式。
  慢慢补充完善。

文章目录

  • 一、总言
  • 二、思维模式
    • 一)、自述
    • 二)、四个反派
      • 1、数字洪流
      • 2、数字分心
      • 3、数字痴呆
      • 4、数字推论
      • 5、数字抑郁
      • 6、其它
    • 三)、关于大脑及其潜能
      • 1、
      • 2、
      • 3、
      • 4、
      • 5、拧螺钉故事
    • 四)、如何阅读与记忆
  • 三、内在动力
  • 四、方法方式
  • 五、一些语录

  

一、总言

  本书大致结构划分,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 思维模式的极限——你对自己、自己的能力、应该得到的东西、可能取得的成功缺乏信心。
● 内在动力的极限——你缺乏采取行动的动力、目的和活力。
● 方法方式的极限——你接受的教育和采取行动的步骤并不能有效
地带来你想要的结果。

● 思维模式(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包括我们是谁、世界如何运转、我们有能力做什么、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和我们可以做到什么等内容,是我们所持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态度和假设。
● 内在动力(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我们采取行动需要具备的意志、以特定方式行事所需的精力。
● 方法方式(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完成某件事情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有序的、有逻辑的、系统的、有指导性的方法。

   思维模式和内在动力存在重合的部分,我在这一部分写了“鼓舞”这个词。你受到激励,但是你不知道应该采取哪种方法,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你的精力。
  在“内在动力”和“方法方式”重叠的部分,你可以看到“实施”一词。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你应该得到什么、你有能力做什么,还有你认为你能做到什么,这些都会限制你取得的结果,因为你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
  而在“思维模式”和“方法方式”重叠的部分,是“构思”一词。你的雄心壮志始终停留在你的脑子里,因为你缺少精力去将其付诸实践。
  三个部分重叠的地方,才是无限可能境界。你有第四个I,也就是Integration(融合)。

  
  

二、思维模式

一)、自述

  我对“学习如何学习”这个想法痴迷不已。我把自己的学习放在一边,把精力集中在导师给我的书上。我将额外的精力放在我自己挑选的书上,它们涉及成人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神经科学、个人成长、教育心理学、快速阅读,甚至古代记忆法。因为我想了解在印刷媒介和计算机这样的外部存储介质出现之前,古老的文明是如何让知识流传下来的。

  在我看来,如果学校的老师能教授元学习(meta learning),即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方法,那么这些年来我所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种种痛苦完全可以避免。

  在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给自己预设上限,然后被这些限制牵着鼻子走。

  
  

二)、四个反派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也是我们达到无限可能境界的关键。科技让一切成为可能,比如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但在数字时代,就连一些掌握了数字技术的专业人士也认为我们对于数字技术的消费速度已经走向极端。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技术很多都是新生事物,关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该控制在何种程度,其实我们一无所知。

时代的“天启四骑士”:数字洪流、数字分心、数字痴呆和数字推论。

  
  

1、数字洪流

你是不是永远都有数不尽的事情需要处理,但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非常幸运,我们生活的时代让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获取信息。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无知是一种主观选择。

我们现在一天消费的数据量相当于15世纪普通人一生接受的数据量之和。此前,信息的传播要依赖口口相传、报纸、期刊,或者是乡镇广场上张贴的告示,这种情形距离我们也并不久远。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此丰富,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时间分配以及我们的生活质量。现在,普通人消费的数据量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消费的数据量的3倍1;一份2015年出炉的报告表明,受访者每天关注媒体的时间长达8小时。

证据表明,若不让我们的大脑有“心不在焉”或“厌烦无聊”的时刻,我们反而要付出代价——我们会有糟糕的记忆力,我们会迷迷糊糊、疲惫不堪。

我们还必须面对信息半衰期缩短的问题,并与之斗争。信息半衰期是指旧信息被新信息或更准确的信息取代前存在的时间。你可以尽情地学习,你现在处理的信息会迅速过时,速度比你想象中快得多。

  
  

2、数字分心

在移动设备出现之前,我们“下线”的时候,总会说“马上回来”。现在我们不会这么说了,因为我们不用离开了。我们永远在线,仿佛住在网络世界之中。

神经科学家丹尼尔·J.列维汀(Daniel J.Levitin)著有《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The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他在书中提道:“要求大脑将注意力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燃烧氧化葡萄糖,这同时也是它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所需的燃料……我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时候,需要快速、频繁地转换,我们的大脑会快速燃烧燃料,疲惫感会迅速袭来,判断力会在短时间内下降。我们实际上耗尽了大脑中的营养物质,导致认知表现和大脑机能大打折扣。”

3、数字痴呆

神经科学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Manfred Spitzer)使用“数字痴呆症”一词描述过度使用数字技术导致认知能力受损的恶果。他认为,如果过度使用科技,我们就无法充分使用短期记忆通路(short-termmemory pathways),最终造成其退化。

这种依赖可能会伤及我们的长期记忆。伯明翰大学(the Universityof Birmingham)的玛丽亚·温柏(Maria Wimber)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只是查找信息,这种趋势阻碍我们建立长期记忆。温柏和她的团队研究了6000名成年人的记忆习惯,他们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温柏和她的团队发现超过1/3的受访者遇到问题时会首先使用计算机检索信息,其中英国的受访者存在这种情况的比例最高,超过一半的英国受访者会先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而不是试着自己想答案

温柏博士表示:“在每次回忆某个信息时,我们的大脑会加强对这个信息的记忆,同时会忘记那些让我们分心的无关记忆。”强迫自己回忆信息,而不是依赖外部力量提供的信息,你可以建立和加强永久记忆

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像一块肌肉,而非一张早晚会装满的硬盘,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用得越多,就会变得越强壮,能容纳的信息也越多。

很多时候,我们把大脑的工作外包给手中的智能设备,结果是放任智能设备把我们变得愚蠢。我们的大脑是适应力超强的终极机器,能够进行无穷无尽的进化。然而,我们经常忘记给予大脑它需要的锻炼

4、数字推论

视频会议及协作平台Newrow的创始人罗尼·扎罗姆(Rony Zarom)曾谈道:“在一个数字化大行其道的世界里,千禧一代只需点击鼠标或者滑动手指,就能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依赖技术产品去解决每一个问题,会让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产生混乱的认知。对于科技的依赖很可能导致人们过度自信和无法科学决策。”

我们让科技为我们做出推论,与此同时,我们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核心能力

心理学家吉姆·泰勒(Jim Taylor)这样定义思维:“思维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知识和见解进行反思、推理继而得出结论的能力。思维能力将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让我们能够沟通、创新、建设、进步、迈向文明。”

你为什么放弃这种让自己得以解放的技能,转而依赖某个设备呢? 仔细想想:如果有人试图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你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或同事对你说,“别思考这个问题了,我告诉你该怎么做”,你肯定会选择尽量与这样的人保持距离。然而,现在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好似自己主动去找前面那种人,这种行为无异于引狼入室

5、数字抑郁

“数字抑郁”,它源自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指当别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精彩时刻时,我们会自叹不如。现在,我很享受使用社交媒体。我喜欢与我们的学生和播客听众保持联系,喜欢随时了解我的家人和朋友的日常生活。感谢社交媒体的出现,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娱乐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赋予了我们权力。但是,我认为使用社交媒体需要具有自我意识,而不是出于习惯麻木地使用,并且在社交媒体上更要追求和谐,这样它便不会影响你的工作,也不会影响你内心的平静。

6、其它

《无限游戏》(The Infinite Game )的作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他提到了“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他认为对手会指出我们需要正视的个人弱点。弱点所在之处也是机会孕育之所。

与任何工具一样,科技本身没有好坏,但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控制它的使用方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沦为技术的工具。如何使用技术取决于你自己。

三)、关于大脑及其潜能

1、

大脑每天能产生的想法多达7万个,它运转的速度与时速最快的赛车一样快。与你的指纹一样,你的大脑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宇宙也没有两个大脑是一模一样的。大脑的处理速度比任何现有的计算机都要快得多,它有着几乎无限的存储容量。即使大脑遭受损坏,依旧不妨碍你成为天才,甚至有人只有半个大脑,他的这半个大脑依旧具备所有机能。

我们对于大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的10年间,过去10年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远超之前人类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对于大脑的认识……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机场都有控制塔台,大脑类似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塔台,负责所有信息的流动、指挥人类活动的过程、影响人的各种冲动。大脑有三个主要区域:脑干(brain stem)、小脑(cerebellum)和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小脑和大脑皮层的英文单词都以“cere”开头,这个词缀在拉丁语里是“蜡状物”的意思,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蜡一样。大脑是由脂肪和水构成的,大约有3磅(约1.36千克)重。大脑具备令人难以想象的性能和能力。1脑干调节我们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心率、进食或做爱的冲动,还有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它位于我们的脊椎顶部、颅骨底部,深埋在大脑之中。小脑位于大脑的后部,负责调节运动和协调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它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作用。大脑皮层是我们大脑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我们的大部分复杂思维、短期记忆和感觉刺激都发生在大脑皮层,它由枕叶、顶叶、颞叶和额叶组成。我们大部分思维都产生于额叶,这里是逻辑和创造力的发源地。大脑分为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胼胝体就像脑叶之间的一束电话线,负责来回传送信息。现在当你阅读这些文字、学习书中的信息时,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又称脑细胞)一同放电和活动。这些神经信号释放进入大脑,被神经递质接收,然后信息在神经递质之间相互传递,如果停止信息传递是正确的反应,那么神经递质会停止信息传递。

我们的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这意味着我们自身的行为及周边的环境会改变和塑造我们的大脑。你的大脑总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和你对它的要求在改变及塑造自己。

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充满各种应激源,如贫困、食物短缺、安全无法保障等,另一个人的生长环境非常舒适,不仅经济富裕而且生活也有人精心照料,那么这两个人的大脑结构会截然不同。
虽然我们很容易做出假设,认为在压力更大、缺乏支持的环境中成长的人由于大脑受到发育环境的影响,可能最终无法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然而,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因为需要面对逆境,这些人培养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获取成功。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了困难,可能正是因为艰难的童年或者充满挑战的成长过程孕育了其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其他成功必需的品质。

2、

马奎尔和她的同事发现,“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相近但不开出租车的人相比,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有更多的灰质。似乎一个人开出租车的时间越长,他的海马体就越大,就好像司机的大脑进行了扩张,以此适应其在伦敦街道进行导航的认知需求”。

当大脑进行学习和拥有新的体验时,它有自我重组和改造自我的能力。
神经可塑性也被称为大脑可塑性,意味着每次你学到新的东西时,你的大脑就会建立一个新的突触联系(synaptic connection)。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大脑都会在生理层面发生变化,相当于它升级了硬件,用来反映新的思维水平。神经可塑性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我们的神经元生长的能力,还取决于神经元与大脑其他部分的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的能力。
研究人员认为,人的大脑非常灵活,这是指彼此联系的神经元形成的复杂网络可以重新连接,形成新的联系。某些时候,这意味着大脑会对它失去的东西进行代偿。

如果说学习是在建立新的联系,那么记忆就是在保持或者维持这些联系。当我们因想不起某件事情而冥思苦想时,或者当我们经历记忆损伤时,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能断开了。在学习中,如果你记不住某件事情,问题可能在于你没能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和已经知道的知识联系起来,也没能把它与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如果你觉得正在学习的知识虽然在眼下很有价值,但你以后再也不会用到,那么你就不太可能对它们进行记忆。同样,如果你对正在学习的知识缺乏推理论证的过程,你没有向大脑解释这些知识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或工作中,那么你的大脑就不会留存这些信息。

如果我们以“我记性不好”或“我不够聪明,记不住”这样的态度对待这种记忆流失,就会削弱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换言之,因为我们对记忆流失的反应和态度不正确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记忆流失本身造成的伤害

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的,前提是你要知道如何帮助大脑接收、编码、处理和整合信息。

3、

研究人员仍在探索大脑与肠道之间的联系,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各自工作的方式似乎非常接近,而且彼此协同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小号大脑”和“大号大脑”共同决定了我们的精神状态。当你凭借直觉认为事情不对劲或者愿意跟着感觉走时,这绝不是迷信。你的肠道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各种情况,然后向大脑发出信号。此外,如果肠道得到的食物营养不足,那么大脑得到的燃料就会质量堪忧。

4、

既然我们的思维力量如此强大,为何有时我们表现得非常差劲?……答案很简单,虽然难以捉摸,但是显而易见:没有人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
为一个人灌输一个想法,他的一天会变得充实、丰富;教会一个人如何学习,他的一生都会充实、丰富。

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今的教育并不能让我们做好准备,去应对校园外面的世界。就好比这个时代是属于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和能够登陆火星的航天器的时代,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就好像一辆马车。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如果学校只告诉我们应该学习什么,而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学习,那么剩下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做了。如果数字过载威胁到我们的大脑,那么我们需要利用自己知道的关于学习的知识重新制定基本规则。如果职场变化太快,以至于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明天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只有完全掌控自己的学习,我们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5、拧螺钉故事

“拧螺钉:1美元。知道该拧哪颗螺钉:9999美元。”、

无限可能的大脑能为你和他人带来巨大的附加值。……在这个时代,蛮力要为脑力让路。你双耳之间的大脑才是能够帮助你创造最多财富的资产。……应用知识不仅能证明我们的能力,更能为我们带来财富。……学习速度越快,挣钱速度也就越快。

智力出众的人会过滤纷繁的信息,专注于那几颗能够决定全局、点亮人生的“螺钉”

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现在将大脑调整到最佳状态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厚的回馈。……但前提是你需要学习掌控你的学习。

如何将新的软件安装到大脑里?我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四)、如何阅读与记忆

三、内在动力

四、方法方式

五、一些语录

  • Jim Kwik 吉姆·奎克
    如果鸡蛋被外力打碎,那是生命的结束; 如果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的开始。 奇迹的开端永远在事物内部。
  • Peter Drucker 彼得·德鲁克
    现代管理学之父
    现在,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必须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事变化。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学习
  • Michio Kaku 加来·道雄
    理论物理学家
    人类的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又与1万个其他神经 元连接。你的大脑,恰恰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事物。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0)

  1. 暂无评论